恩师突去吴门恨,墨海耕耘六五春。
杜十弹词堪鼻祖,平生豪曲激来人。
先师谈笑音容在,满腹诗文八斗才。
昨夜风狂惊噩耗,遗篇拜读倍增哀。
――沈建华《悼先师朱恶紫老先生》
1995年,朱恶紫先生因突患脑溢血驾鹤西去,如今算来已是18个年头。18年的岁月对于天地玄黄而言微不足道;对社会世事而言足以恍如隔世;对个体生命而言已是非常可观的一大截。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,仍是温暖亲切,言犹在耳。当岁月已然消逝,回想起来,不免生起些许愁绪。
朱恶紫先生(1911--1995),恶紫是笔名,原名湘神,亦名朱丹,晚号“爱猫老人”,苏州黄埭镇人。生前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、江南诗词学会会员、苏州沧浪诗社社员、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会员、上海爱猫协会会员等。朱恶紫先生擅长诗文与书法。朱恶紫于1928年在上海文艺学院学习文科,后转学到无锡“国学专科学校”(即解放初的“中国文学院”),受业于国学大家唐文治先生门下,与钱伟长、陆定一、王蘧常等名流为同窗。他创作于1929年的弹词开篇《杜十娘》,经蒋月泉先生唱响后,广获好评,名扬海内外,已历80多个春秋,至今不衰。先生毕生为评弹界谱写的五百多曲弹词开篇,晚年集有《古银杏》一册传世(一本16K大,135面的打字油印本)。他的书法,早在1937年便与张大千同展于上海宁波同盟会,受到大千先生等许多书画同道的赞誉,近年《书法艺术》等报刊对他的书法艺术也有所介绍。此外,他曾于1988年与著名篆刻家张寒月先生(二位作者同为黄埭人)合作有《黄埭十?(新)》篆刻印谱。
记得首次聆听先生教诲,是在1990年。我和朋友们办了个文艺沙龙,当时我带上期刊向老人家请教。那时,我父亲与他友好,经常一起谈文论艺。并且,我家也住在白果园里,与他家只相隔一条弄堂。他知道来意后十分高兴,给予了很多鼓励和赞扬。后来我们办作品展览时,他特意写了一首诗让我父亲带来表示祝贺:
凌云拂素亘千秋,雨白书丹孰与俦?
艺苑风光无限好,前途更上一层楼。
朱恶紫先生谦和仁慈,善待乡邻,爱惜众生。凡上门求教者不论男女老幼,皆热情相待,倾心相传,乐此不疲。即使遇上势利之徒胡搅蛮缠,也从不计较得失。据知有人向他索取数百幅春联,而来人一无谢意便拿走了事。友人为之愤然不平,他却一笑了之,全不在意。先生关心后学,诲人不倦,更是不遗余力。他还常常在背后关心着我们晚辈的学习,每当得知我有作品发表、获奖时,总是比我自己还高兴,鼓励我要时刻不忘进步向上。他的书法得颜鲁公之刚强,融何子贞之沉雄,形成了他那古厚野逸的风貌,极具功力与特色。尤其是他的字能从骨子里透出一种高逸之气,尤显独特独到。书法的华美漂亮并不难得,能在字中透出高逸之气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。并且,他的书法皆是自作诗文,传统书法文书相融的优良传统在他这里得到了极好的继承与延续,这是当今书坛已经难以为继的可贵所在。限于篇幅,有关他的书法艺术应另文讨论。当年,我对他的书法还没有足够的理解与认识,竟也曾冒昧地提出要请他写一幅作品(附图),
那时他已患眼疾,不想他写好后特意托人装裱好,还让他儿子捎来便条叫我去取,并说明这是“送作留念,不需在意”。出人意想的是,不久先生便患“小中风”瘫痪在床,驾鹤而去。
他一生关心着国家与人类的前途命运,关心着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兴旺发展,对一些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每每痛心疾首。对近代以来中国的沧桑变迁、云谲波诡深有感触的朱恶紫先生,在他的晚年又面临了所谓“全球化”的影响而喜忧兼具。尽管科学技术,生活资讯等方面,渐已摆脱过去的闭锁而出现了相当的发展,但某些过度盲进而缺乏防患未然之处也足以令人堪忧。作为文化人,朱恶紫先生当然更为担忧的是文化。试想,假如“全球化”是以强势文化为我们所归附的目标,则几千年灿烂的优秀传统就会有走向消亡的危险。这将是比列强侵凌,割地赔款更为严重的后果。因为后者尚可复兴,前者却是文化心灵的自暴自弃。朱恶紫先生虽然坎坷多难,生活困顿,却是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文化人。他投注了几乎所有的时光与心血,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去抗争,去维护,去探索。明知一人之力难以抵挡旧习与新潮,还是勉力地耕耘着,期待着,并以他的一家之言交付历史。
尽管他的一些同门和朋友早已是全国闻名的大人物,而身处困顿中的他,却从不利用人脉关系为自己谋取一己之利。其实这对他而言并非难事。据知,先生曾因政治历史问题被开除公职,一家老小七口再加上老爱人与小女儿长年患病,生活困难到了极点,全家人靠踏草绳、打草席赖以果腹。此后又遭抄家而扫地出门,家中物品被一洗而空,他的一万三千多册书籍和书画藏品皆被人付于造纸厂纸浆中(其中包括一幅张大千先生为他画的三尺肖像)!直到后来有一评弹团演员来黄埭演出时打听到了他的消息,即将他的状况告诉了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蒋月泉先生,于是蒋先生通过提案等途径为他落实了政策,从此每月有了几十元钱的工资。这时,已是1978年了。二十年的光阴被耽误与摧折,二十年!对于一个正值创作盛年的艺术家来说,这是怎样的无奈与苍凉!知识与德行所换来的却是坎坷与清贫,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放弃进取,更没有去投机钻营,追逐名利。他以一生的光阴与寂寞,守住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底线和人格品行的高贵。
“守住清贫,耐得寂寞”, 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践行?朱恶紫先生关心社会世事,却置个人利害于不顾。在他身上,箪食瓢饮而学识丰赡,这一多一少的对比非常明显。诚然,现实常常是不完美的,甚至还会有残缺。但命运的冷酷,生活的局限,可以在艺术的天地里去实现不懈的追求,去展现无穷的希望。在创作中可以与宇宙时空连成一体,与一切众生交融共感,艺术培养了人对天地自然的深爱,可以在充满痛苦困顿的生活中看到生命的壮丽与美好。
壬辰白露 盛静斋于莲风堂
爱猫老人 静斋1994年为恶紫先生所作
评论